在线投诉 | 邮件投诉 | QQ投诉 | 4006-400-312
当前位置:资讯 首页 > 社会信用 > 正文
分享到:
    
山东威海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新探索 为企业松绑
2017-05-17 10:55:18 来源:威海日报
一处守信、处处受益,一处失信、处处受制。数据显示,2033名法院失信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了义务,292名诚实守信居民申请到了个人荣誉贷,200多家企业因失信而受到部门联合惩戒,信用成为推动威海市经济发展的隐形助推器。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双创”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山东省威海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放管服”改革的决策部署,始终把“放管服”改革作为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坚持“放管服”三管齐下,以权力减法、服务加法,充分释放创业创新潜能,为企业松了绑、为群众解了绊、为市场腾了位,有力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改革获得新突破,发展取得新成效。五年来,威海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市场主体增长97.6%,总量达到23.7万户,接近翻了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全省前列,群众满意度调查评价连续保持全省首位,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增进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放——缩回政府的手,空间让给市场

“从提交网上备案申请到项目赋码完成,只用了一个小时,太方便了!”提起不久前向威海市发改委提交原料药生产项目备案申请的过程,威海迪素制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连连点赞。

自2017年2月1日起,威海市取消企业投资项目的备案前置条件,不再要求项目单位报送书面申请,企业在项目开工建设前通过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将相关信息全部告知备案机关即为完成备案,整个项目的审批时间从原来的一个月缩减至一个小时。

投资创业和群众办事门槛多,审批过程手续繁、收费高、周期长、效率低,严重抑制市场活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向市场和社会放权,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新课题。

2012年以来,共取消行政许可事项277项,将132项行政许可事项下放县级实施,承接上级下放或委托实施行政许可事项128项,90%的投资核准事项可直接在县级办理,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山东省荣成市热电厂有限公司因此受益颇深。

荣成市热电厂有限公司早就计划建设背压式热电项目,因考虑项目核准以及相关建设手续审批权限在省里办,一个项目光手续跑下来至少要两年时间,如果在手续办理环节沟通有问题,项目批不下来的可能性都有,所以就一直未能提出立项核准申请。

2015年,热电站项目的核准权限下放至市级核准。了解该信息后,荣成市热电厂有限公司9月中旬项目提出申请开始,至11月中旬,短短三个月时间里,环评、社稳、节能、电网接入与项目核准所有手续全部完成,项目具备正式开工条件,比企业原计划开工时间提前了一年,实现了当年核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显著。

权力事项能减则减、宜放尽放。2014年,市级设立的非行政许可事项全部取消;2015年,中央和省设定的非行政许可事项全部清理。目前,保留市级行政许可事项278项,比2012年压减55.2%。

清理规范中介服务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向纵深推进的重要环节。只有彻底治理乱收费的中介服务,才能消除行政审批的灰色地带。

为此,威海市实施中介服务机构清理整顿行动,公布中介服务事项68项,除中央和省确定的行政审批领域中介服务事项外,将清单编制范围扩大到与行政审批相关的行政确认、登记、备案、年检等行政权力领域,推动行政权力关联事项的联动规范。

2015年,威海市统一的网上中介超市建成,全面公开中介服务事项所对应的行政权力事项,以及设立依据、收费依据、收费标准、中介机构信息等内容,并与政务服务网上办事大厅互联互通,申请人通过网上办事大厅可自行查询对应的中介服务信息。目前,已引入168家中介机构供企业和群众自主选择,既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也有利于加强对中介服务的监管。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和企业负担是题中应有之义。

着眼于为“双创”腾出空间,威海市改革步伐坚实有力:

——2014年起,注册资本由实缴改为认缴,取消了最低注册资本限制;

——2016年10月,全面推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威海市已发放“一照一码”新版营业执照6.33万张,其中,换发新版营业执照3.47万张,占存量企业62.7%;

——2016年12月1日起,全面实施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改革,目前已发放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营业执照2.28万张;

——2017年3月1日起,全面实行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目前已有1344家企业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山东)发布简易注销公告;

——将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下内资企业登记管理权,全部下放至各区市,实行属地登记;将冠“威海”企业名称登记核准权,下放至各区市实施;在山东省率先试点县域通办模式。

该接的接到位、该放的放彻底、该清的清干净。截止到2016年底,威海市市场主体总量达到23.7万户,较2011年底增长97.6%,接近翻了一番。威海市企业总数达到7.2万户,增长112.9%;威海市注册资本总额达到4452.4亿元,增长3.4倍,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被进一步激发。

管——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政府多放手,市场出好手。既要在行政干预上多做减法,把放手当作最大的抓手,也要做好事中事后监管,坚持放手但不甩手。

近日,威海市凯顺生产资料有限公司草庙子二部迎来了威海市工商局针对威海市区流通领域化肥质量的专项检查工作人员。

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的专项检查无论是抽查对象还是执法人员都是随机的,即通过“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确定。

“将抽查的相关事项输入监管平台,系统会对检查对象和执法检查人员进行随机抽取、随机匹配,对检查结果及时对外公开,检查全程留痕。”威海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切实解决当前一些领域存在的检查任性和执法扰民、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等问题,营造了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商事制度便利化改革和创新创业政策红利的充分释放,有效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市场主体呈现出井喷式增长态势。

在市场主体大量涌现和“先照后证”改革的政策背景下,如何对市场主体实施有效监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是重要着力点。

按照中央、省统一部署,威海市明确了“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监管原则和“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管方式,解决市场监管中出现的“管不了”“管不好”“不会管”的问题,“宽进”大步向前,“严管”紧跟其后。

“今年2月,威海市在全省率先开发建成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包括权责清单、抽查事项、两库名录、工作细则、信息公开五个功能模块,覆盖全市53个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部门和7个基层市场监管局,有效降低了执法成本,推动了事中事后监管工作进入规范化轨道。”威海市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已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取132次,公开随机抽查结果472条,较好地解决了检查任性和执法扰民、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等问题。2017年将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

信用是市场经济发展之本。抢抓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这一机遇,2016年8月,威海市开发建设了以“一网、三库”为核心,集信息归集、查询、公示、共享及信用监管、核实、预警、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市公共信用平台,成为全省第一个建成信用平台和网站的地市。

“目前,威海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累计归集各区市及57个市直部门106类、1100多万条信息,其中基础信息900万条、信用信息200万条。”威海市信用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了全面推动信用信息在行政审批、财政性资金使用、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应用,住建、交通、环保、食药监、工商等13个部门建立了行业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和红黑名单管理制度。2016年以来,威海市累计发布法院失信被执行人信息11403条、经营异常名录企业信息16875条、环境保护“黑名单”企业信息53条、建筑工程失信企业信息57条。

一处守信、处处受益,一处失信、处处受制。数据显示,2033名法院失信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了义务,292名诚实守信居民申请到了个人荣誉贷,200多家企业因失信而受到部门联合惩戒,信用成为推动威海市经济发展的隐形助推器。

管,要注重针对性、有效性。2015年以来,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为契机,以行政区划为基础,探索将威海市划分为7个区市大网格、74个镇街中网格、2917个村居小网格,建立了全域覆盖的监管网格,把800多名一线执法人员、5375名协管员全部纳入监管网格,做到信息采集在网格、政策宣传在网格、教育培训在网格、安全预警在网格,实现目标定位、区域定量、人员定责。今年4月份,威海成功入选首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名单。

服——瞄准痛点、堵点、难点 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放管服”三管齐下,敢放是前提,会管是关键,善服是根本。威海市全面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打通服务企业和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舒心。

建设项目审批事项多、时间长、手续繁复,是企业和社会反映强烈的一个热点和痛点。据统计,原先威海企业申办一个建设工程项目需要跑26个部门60多个科室,耗时281天。

为了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减少和取消核准审批,打造更优营商环境,威海市以建设工程项目审批为突破口,,建立建设工程项目审批“全市一体、市区同步、三级联动”的“威海模式”,将原来由26个部门(单位)负责办理、全程42道环节的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流程,整合为项目立项、用地审批、规划报建、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备案5个模块,按照“一门受理、市区一体、同步办理、限时办结”的模式组织联审联批,审批时限由原来的281个工作日压缩至28个工作日。

“以威海卫人民医院教学、科研、病房楼项目为例,我们组织、协调住建、公安消防、人防等部门窗口,确定将规划部门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审批、人防部门的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审核作为联审联批事项。”威海市规划局窗口相关负责人说,按照相关要求,规划报建阶段限定的审批时限共9个工作日,其中,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审批办理时限为2个工作日,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审核办理时限为5个工作日,通过联审联批,两个部门窗口在3个工作日内即办理完成全部相关审批手续。

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底,威海市共办理审批项目978个,全部在承诺时限内办结,实际用时比改革前压缩94.3%。

走进威海市政务服务中心大厅,一个个开放式办事窗口显得整洁高效。目前,威海市卫计委、市工商局、市规划局等60多个窗口单位进驻,群众和企业办事再也不用跑部门,在这里就能享受到一站式服务。

能在网上办的不在大厅办,能在大厅办的不跑部门求人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威海市政务服务中心2002年成立以来,每年办理行政审批及各类服务事项15万件以上,按期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均保持在99.9%以上。

高效率、高满意度的背后,是威海市政务服务中心将办事窗口“集合”带来的便利,更深层的原因是政府大力实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大事小事全靠网。

“威海市是全省唯一覆盖市县镇三级的市,所有入网事项的网上申报和全流程网上办理,与省级政务平台实现了行政权力事项库、网络运行系统、政务服务网和电子监察系统的互联互通。”威海市政务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按照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服务模式,推行“一窗式”改革,打造一站式服务,已在建设工程项目模块化审批、市场主体设立后置许可事项联审联批两个功能区推行;在镇级便民服务中心,按照县级统筹、平台统一、业务统办的原则,推行“一门式”改革试点,实行柜员化服务。

众所周知,去政府机关办事,最怕“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为了治疗此类敷衍塞责、踢皮球的机关病,威海市开出一剂良药——在全市行政机关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

2016年,威海市正式推行首问负责制,把全市行政机关作为一个整体,无论投诉到哪个部门,都有人负责、有问必答,即便找错部门,也有人负责到底、跟踪办理,实现政务服务的无缝衔接。

首问责任单位对不属于职责范围的请求事项,可以移送或者转办,但接受单位认为不属于职责范围内的,不得再自行移送或转办,而是向协调小组提出争议仲裁,由其确定主管机关办理,从机制上杜绝推诿扯皮。

根据12345政务服务热线平台的统计,2016年威海市各部门每月“退单量”均为零,按期办结率达到100%的部门占到总数的90%以上,相比于首问负责制实行之前提高11个百分点。

把群众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威海市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舒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