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 时评作者
“电梯吃人”事件让人惊恐不已。针对电梯安全背后的电梯维保行业,记者采访多位电梯维保公司、物业公司、行业协会人士后发现,该行业存在维保公司恶性竞价、维保工人超负荷运转、违法资质挂靠等三大乱象,导致维保质量难有保障。而制造电梯的国内品牌企业,又因维保行业利微而不愿涉足。(《每日经济新闻》7月29日)
既然被称作“电梯吃人”,凶手看来不是别人,而是电梯无疑。一直以来,“电梯吃人”事故一旦发生,矛头往往被直接指向电梯的质量及其生产厂家。这样的逻辑,乍一看起来,也并无大问题,毕竟,假如不是电梯本身出了问题或存在质量隐患,又怎会张开“血盆大口”呢?
不过,把电梯事故只指向电梯质量与生产者,固然来得轻而易举,但似乎并未让“吃人电梯”彻底“闭上嘴”,相反,各类恶性、惨烈的“电梯吃人”事故,甚至仍在不停上演。
当“上上下下的享受”,渐渐演变为“上上下下的惊魂”,电梯安全似乎成了一个确知却难解的课题。然而,当电梯安全更多被聚焦于电梯质量与生产者时,恰恰在有意无意之间忽略了导致电梯安全问题的关键。电梯行业里一向有着“三分制造,七分维保”的说法;按照国际市场上的惯例,电梯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值比即为7∶3,即电梯的维修保养要占去电梯总投入与成本的七成,所谓“七分养护”其实是要真金白银地体现在电梯维护的投入上。可按照国内电梯行业的统计,这个比例竟然只是1.5∶8.5,完全倒挂不说,攸关安全的维保投入占比低得可怜。
于是,当“七分养护”竟缩水到仅一成多,甚至就是这区区一成多,还常常出现电梯维保公司恶意杀价、成本倒挂的现象。据业内人士透露,尽管对于不同类型的电梯有一系列维保指导价,但现实中起到的规范作用十分有限,哪怕业主的出价只有政府指导价的十分之一,维保公司都在抢生意。只不过,正所谓“一分价钱一分货”,成本倒挂、恶意杀价的电梯维保服务,注定不可能真正担当起攸关电梯安全的维保责任,无论是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准和素养,还是电梯维保的频率、周期,甚至连基本的电梯维保安全防范程序,都大打折扣,得不到保障。
不仅如此,按照国际惯例,电梯这类专业设备往往被作为特种安全设备管理,维保由原厂负责以确保质量防范隐患更是普遍惯例。然而,一家国际知名电梯制造商透露,其在国内的原厂家维保比例仅有10%~20%,而其欧洲的这一比重普遍可以达到80%以上。国内电梯由原厂家保养的比例之低,多达70%~80%的保养都由很小的维保公司提供服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正在于准入门槛低、价格竞争激烈、客户的保养意识不足。于是,如此低质量的竞争,最终导致安全事故频发。以此次湖北荆州“电梯吃人”事故为例,电梯维保过程中是否出现了低级错误,恐怕值得追问。
基于此,“电梯吃人”现象的背后,除了表层因素之外,当成本缩减可以不顾行业安全的基本规范与惯例,置安全标准于不顾的恶性竞争,又何尝不是最危险的“凶手”呢。而这类扭曲的行业潜规则,恐怕还不仅仅制造了“电梯吃人”陷阱。
- 信用分如果太低 领养宠物可能遭拒 2015/08/04
- 银行卡免年费落地一年后 银行不告知仍暗自收费 2015/08/04
- 卡未离身10万存款却被转进转出 银行:无法解释 2015/08/04
- BCP投诉争议:解封账号 退回返还金额需要30日 2015/08/04
- 贝贝网被投诉不诚信 搪塞已中奖的用户 2015/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