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诉 | 邮件投诉 | QQ投诉 | 4006-400-312
当前位置:资讯首页 > 信用百科 > 正文
分享到:
    
地方政府的信用评级如何取信于人
2014-06-18 09:34:18 来源:中国经营报
由社会信用评级机构给地方政府进行信用评级,在中国确实是并不常见的新鲜事,因为此前,国家禁止对地方政府进行信用评级。199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布通知说,根据国家现行有关法律和规定,地方财政不能搞赤字预算,地方政府无权对外举债。因此,地方政府没有必要进行信用评级,正在进行的要立即停止。

10省市试点自发自还地方政府债券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近日广东省已经通过招标方式确定了上海的一家评级公司,是试点地区最早组织竞标并确定评级机构的省份。

由社会信用评级机构给地方政府进行信用评级,在中国确实是并不常见的新鲜事,因为此前,国家禁止对地方政府进行信用评级。199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布通知说,根据国家现行有关法律和规定,地方财政不能搞赤字预算,地方政府无权对外举债。因此,地方政府没有必要进行信用评级,正在进行的要立即停止。

国务院办公厅的文件说得没错,既然预算法禁止地方举债,地方政府何又何必让他人对政府的信用评头论足,指手画脚?但地方政府早已突破《预算法》限制而举借了十多万亿元的巨额债务,而举债所必须的信用评级却因为禁令的存在而严重滞后。现在,地方政府的信用评级终于破冰,但疑问随之出现:地方政府公信力本来严重不足,它花钱聘请公信力同样不足的评级公司给自己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其结果有公信力吗?受雇于地方政府,拿政府的钱给政府评估信用,作为第三方的信用评级机构实际上变成了地方政府的合作伙伴,很难想象拿着政府的钱财还能揭政府信用的短处。再说面对极为强势的地方政府,评级机构出于对日后业务的考量,也不敢不看政府的眼色。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曾对记者表示,“以前地方有这种情况,地方政府花钱请评级公司评级,评级结果不如政府预期后,就直接干预评级公司,评级公司则上调了评级。”这只能说明,无论地方政府还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评级机构,想要取信于人,确实得好好提升自己的公信力。

信用评级包括政府信用评级业务,在国际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800年至1850年,美国开始盛行发行国债、州债和铁路债,债券的发行和债券市场的发展,使投资者对债券发行者的信用状况产生了知情渴求,信用评估机构相应产生。此后,规范的信用评级制度在逐步美国成熟和完善。信用评级机构作为信用管理行业中的重要中介机构,组织专业力量搜集、整理、分析并提供各种经济实体的财务及资信状况等信息,促成了对经济实体(包括发债的政府)的信用约束与监督机制的形成。目前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对很多国家的地方政府都进行了评级,这些评级的权威性也受到市场的认可。

我国地方各级政府在没有信用评级的情况下,已经举债达到十多万亿元。既然政府进入资本市场,发债筹集资金,那么,政府作为债务人,必然应该接受资本市场的普遍规则,受到信用经济规律的制约。建立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制度,实为当务之急。这就要求无论地方政府还是中国中介评级机构,都应该努力塑造自身的公信力。

对于作为债务人的地方政府来说,提高公信力至关重要的是确保与债务有关的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和行为方式的诚实信用。公开透明的信息有助于向债权人展示政府偿还债务的能力,而诚实信用的政府行为则有助于人们确信政府的偿债意愿。但遗憾的是,至关重要的财政预算信息,预算外收支信息,资产负债信息等公开透明程度很低,一些政府信息不但社会公众不知情,参与评级的评级机构也同样不能获知。而一些地方政府在日常行政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履行义务、不执行法院判决、出尔反尔、言而无信等等做法,则更让人对政府信用无法保持信心。一个在其他方面不讲诚信的政府,会对自己的负债诚实守信吗?所以,公信力不足的地方政府很可能不会认真对待自己的负债,也不会以诚实信用的方式对待信用评级。信用评级机构很难对公信力不足的政府,给出恰如其分,令人信服的评级。在一个规范的债市,不诚信的发债者不可能低成本得到借款。也许,债市的最终压力,可能迫使地方政府塑造自己的公信力;当然,地方政府提高公信力的最根本途径,还有赖于民主制度的完善。

由于对国家信息安全等的考虑,中国地方政府信息评级很可能不会对国外机构完全开放,国内评级机构是首选。但名不见经传的国内评级机构,缺少公信力,其评级即使是真实客观的,也很难被人认同。2011年标准普尔公司把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顶级的AAA级下调至AA+级,美国的公司将美国政府的主权信用级别进行降级,体现了作为权威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这是国际著名信用评级公司赢得公信力的例证之一,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能不能表现出这样的独立性?国内信用评级机构塑造公信力至关重要的是,要有一套好的制度设计,确保评级机构和评级过程的独立性。此次广东省政府招标信用评级机构对政府信用进行评级,很难确保独立性,因而受人质疑,有业界人士建议,“委托第三方进行交易,由被评级单位将费用交给财政部,由财政部委托评级机构进行评级,避免利益上的牵扯”,这或许是一条不错的建议。(中国经营报)

分享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