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铺设的多块大理石有明显的裂痕
地处新江湾城地区的“嘉誉湾”是一处高档商品房小区,目前每平方米均价超过4.5万元。然而,就是这个对外号称装修标准按照每平方米5000元的精装修楼盘,却在一期交房后出现了普遍的房屋质量问题。
交房验收:
“装修到处都是毛病”
业主吴先生2012年年底,购买了“嘉誉湾”一期的一套精装修房。220平方米,总价900万元。吴先生说,这是他一家一当的投入。“当初看房时是被开发商的样板房打动的。”吴先生承认,当时看到的样板房,无论家居设计、建材选用、装修质量都称得上一流。基于对开发商的品牌信任,以及对楼盘所处地域的看好,吴先生和其他看过样板房的业主一样,很快就签下了购房合同。
一个月前,吴先生按约定和开发商办理交房手续时,心情却一下子变得极度糟糕。
“我办交房手续时,是带了验房师去的,人家一看就说这房子的装修质量太差了,到处都是毛病。”吴先生随后委托了专业的房屋测量机构,对自己花900万元购买的这套豪宅进行了仔细评测。结论居然是该商品房的11项检测指标中,竟有9项为不合格。根据吴先生提供的《住宅工程套内质量检验报告》显示,他购买的新房不符合有关标准的部位多达9大项64处,其中又以15处镶贴和18处门窗类问题最为集中。
实地查看:
60多块大理石有“重伤”
昨天下午,记者在吴先生的新房看到,豪华气派的客厅内,地面铺设的大理石有十分明显的非正常裂纹,除了大部分有过修补痕迹的裂纹外,少数裂纹用手指都能摸出坑洼感。而这样有明显缺陷的大理石,居然有60多块。
除了最惹眼的大理石裂纹,客厅上方的石膏装饰吊顶部位,也有多处裂缝。石膏装饰件的表面更是坑洼毛糙,其建材品质的等级和房屋价格完全不匹配。
巧的是,正在记者采访时,一名拿着笔记本的装修工人正挨户敲门打听:“你们这家的吊顶是不是也要修的?”询问之下才知道,这名装修工是受开发商委托,专门为新交房业主上门进行石膏吊顶修补的。他告诉记者,仅仅是11号、15号两栋楼,当天他就接到了16户人家的修复申请,“这批房子用的材料太差了,吊顶施工也有问题,只好一家家地修”。装修工人还告诉记者,自己只负责油漆工种的修复任务,关于大理石裂缝的问题,得找负责泥瓦工种的维修人员上门检查。
业主质疑:
5000元装修标准水分多
在吴先生的提示下,记者找到了由“上海嘉誉湾”实名微博发布的一则宣传信息,在该微博内,信息发布方自称“豪宅装修‘豪华’业内标准:每平方米至少5000元”,还提出其样板房的装修标准达到了万元每平方米。
对此,吴先生表示,虽然在售楼合同中,开发商并没有写明装修的实价标准,但结合开发商的对外宣传,其样板房的软硬装修成本各占一半,那么硬装修部分的成本也应当在每平方米5000元以上。可惜的是,结合业主们的观察,他们所拿到的精装修新房,其对应建材、人工的成本可能要远远低于5000元的水准。
一周前,“嘉誉湾”的30多名业主已经联名向开发商递交了抗议诉求。业主普遍要求,开发商应按照当初样板房的装修标准,对实际交付的新房进行施工整改。对已经不能修复的装修缺陷,必须给出公允的赔偿。同时,开发商还应向业主承担延迟入住的相应损失。
昨天,记者试图向“嘉誉湾”开发商就装修质量问题进行采访,但截至昨晚9点,对方并未和记者取得有效联系。期间曾有一位女性负责人主动拨打记者手机,答应将她手机发给记者,让记者直接采访她,但记者始终未等到她的手机号码。记者按照来电显示回拨,发现电话是售楼处总机,但一直无法拨通。(新闻晨报)
- 行业监管不严 部分卫浴企业诚信缺失 2014/01/17
- 首批人力资源诚信示范单位挂牌 2014/01/17
- 广东工商开通企业信用信息网 首曝“黑名单” 2014/01/17
- 失信被执行人禁乘飞机和软卧 2014/01/17
- 构筑诚信的经济社会环境势在必行 2014/01/17
- 吴先生 投诉 网易印象派 - 待解决
- 朱女士 投诉 当当网 - 待解决
- 唐女士 投诉 厦门崇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待解决
- 陈女士 投诉 厦门崇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待解决
- 许女士 投诉 厦门崇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待解决
- 云浮市企业商务信用授牌大会
- “双十一 ”光棍日的 “骚动”季节 ...
- 6000万话费!折射应用市场乱象
- 2013行业信用评价推广与应用研讨会
- 消法20年大修 亮点大盘点
- 凝聚诚信力量 实现中国梦想
- 新西兰“肉毒杆菌”乳品事件
- 肯德基麦当劳食用冰块比马桶水还脏
- 电商税否 解读后商业时代损益表
- 国富泰招商银行共推中小企业增信融资贷...
- 商务信用研究中心
- 国富泰网络信息搜索暨舆情监测情报分析...
- 国富泰信用服务白皮书(V2.0)
- 儿童节遥想:何时能还孩子一片净土?
- 羊肉掺假门再创国人消费信心
- 农夫山泉“标准门”折射中国市场三大缺...
- 国富泰与360战略合作发布会
- 有多少潜台词隐藏在“限奶令”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