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网购。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一般会参考网络店铺的信用等级和其他用户对其的评价,那些“星级”高、好评多的商家无疑会聚集更高人气。许多商家通过提供更优质产品、改进服务等来提升自身信用等级,但也有商家与有这方面“门路”者一拍即合,把信用评价做成了买卖,以此虚构“好评成绩单”。“炒信”行为就此横空出世。
“炒信”说白了就是利用网络虚假交易炒作信用。“炒信”买家每天只要动动鼠标,便能让相关电商在短时间内提高信用等级,而电商则据此付给“炒信”买家一定比例的佣金。据媒体调查,面对不小的市场需求,“炒信”已呈现出职业化、专业化特点,组织内部分工明确,有独立的行规、准则,产业链规模越来越大。据介绍,淘宝网络安全部门2013年发现的虚假交易卖家就约有120万家,涉及交易约5亿笔,查获虚假交易买家账号有800万个,交易额超过100亿元;职业“炒信”买家保守统计约数万人,而这仅仅是已发现的冰山一角。
“炒信”让参与其中者均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好处,但谁又能说,它不是附着于电子商务肌体上的一颗毒瘤?
电子商务体系以诚信为基础。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电子商务所涉及的买卖双方天各一方,他们彼此不曾照面,所售商品在被快递至买家手里之前,也只是化身为屏幕上的图片与介绍文字,促成买卖顺利进行的,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游戏规则”支撑下的信誉与相互信赖。如果,商家信誉与其所展示出的信用等级相一致,消费者在网购时就更放心和舒心;如若商家以欺诈方式美化自身信用等级,背地里却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或是服务态度差,那么“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连带着会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于网购环境感到不满。
对于“炒信”危害,电商平台运营者有着清醒认识,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余伟民就指出,“炒信”对“电子商务体系的破坏几乎是毁灭性的”。为防范“炒信”泛滥,尽管许多电商平台采取了应对之策,可目前来看,效果并不理想。摘除“炒信”毒瘤,不仅需要电商平台严格把关,还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手段予以规范。
对于“炒信”行为,现有法律法规似乎并未明确提及,这就给依法查处增添了难度。对于这一法规内容上的空白,有必要尽快补上。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应该努力探索以失信惩戒手段来规治“炒信”,使参与其中者有所畏惧,使网络消费环境得到改善。(经济日报)
- 网购钓鱼屡禁不止 互联网亟待建设信用机制 2011/11/04
- 商务部官员:年内出台电商认证标准 2012/06/26
- 两千网商中国诚信网络大会上签“信用军令状” 2011/09/02
- 电子商务领域犯罪及其对策研究 2012/08/27
- 提防网购诈骗 网站信用成隐患 2011/09/28
- 高度关注蓬勃兴起的电子商务 2012/08/10
-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探析 2012/05/22
- 试论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的政府监管 2012/06/30
- 信用建设 市场经济的必要武器 2011/08/02
- 业内人士断言2012年将有大批电子商务企业出局 201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