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在上海表示,目前我国多晶硅仍然有50%左右需要进口,但这种局面会不断改善,预计2-3年内多晶硅就能实现自给。他是在由SOLARCON China举办的上海光伏论坛上作出上述表述的。
王斯成认为,从产业的实际需求以及进口数据来看,中国的多晶硅产业并不存在产能过剩,目前的实际产能只有近7万吨。
多晶硅2-3年实现自给
2010年,中国多晶硅产能为8.5万吨,实际产量为4.5万吨。进口量为4.75万吨,进口占总需求略超5成。
据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的统计数据,2006年中国多晶硅97%需进口,以后每年自给率逐年提高,2009年和2010年自给率维持在50%左右。
王斯成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尽管目前自给率不高,但是按照目前国内多晶硅厂商的扩产计划和光伏电池投产速度的对比,预计2-3年内,我国的多晶硅就能够实现完全自给。
随着今年春节前工信部正式发布业内盼望已久的《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市场被压抑已久的多晶硅扩产计划纷纷发布。
2月下旬,国内最大的多晶硅和硅片供应商保利协鑫宣布,计划投资177亿港币,今明两年内在现有2.1万吨多晶硅产能的基础上扩充至6.5万吨。国内第二大多晶硅厂商江西赛维也在酝酿新的扩产计划。同时,国内多晶硅产能排名前10位的厂商经过近2年的技术积累和改造,达产率也将会逐渐提高,增加市场供应。
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
据国家发改委能源所调研了解到的信息,国内生产的多晶硅厂商20-30家,但实际具有规模成本国际竞争力企业很少,从能耗、循环利用指标来看,仅有3、4家具有较强竞争力。
王斯成介绍说,国内大多数多晶硅生产商电耗在180千瓦时/公斤以上,四氯化硅不能完全循环利用,单位成本超过50美元/公斤,这实际并不具备市场竞争力。
据了解,目前多晶硅行业国际七大厂的成本大都维持在20-30美元/公斤,国内规模最大的江苏中能成本达到23美元/公斤。
当天中国光伏产业联盟(CPIA)和国际半导体设备材料产业协会(SEMI)发布的2011年中国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截止到2010年底,中国内地晶体硅电池的制造产能已经达到21GW,并将在2011年扩大至30GW。在产业链利润水平相对最低的电池和组件环节,中国占据了全球一半的产能及产量。
此外,在光伏产业链中,光伏装备成为近两年资本市场颇为关注的热门行业。去年市场颇为耀眼的精功科技[60.60 1.52%],正是依靠硅片生产环节使用的核心设备多晶硅铸锭炉而发生业绩转折。
王斯成表示,目前光伏设备国产化率达到70%,但是一些核心的高端装备仍然与国外先进水平有差距,主要依靠进口。比如多晶硅生产环节的氢化炉,电池板的自动焊接机,高纯石英坩埚等。
- 面对差评师 淘宝怎么办? 2012/06/25
- 电商促销大战升级 谁疲惫了谁? 2012/06/25
- 618电商大战:行业迷茫 市场光明 2012/06/25
- 外资电商巨头线上业务搁浅 超市触网遇阻力 2012/06/25
- 电商促销3天堪比百货忙1年 实体商超顾客流失 2012/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