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几年关于豪车异味问题应该说是比较普遍的,之所以迟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从根本上来讲,主要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法治周末记者 马金顺
“我的车自买回来就一直有一种刺鼻的味道,4S店工作人员却说这是正常现象,怎么可能,严重时,在车内眼睛根本就睁不开。”宝马车主李城(化名)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据李城介绍,2014年6月,他在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某4S店,花费45万元为儿子购买了一辆宝马5系520Li轿车,9个月过去了,车内始终有种刺鼻的味道,进去后感觉咽喉不舒服,严重时根本睁不开眼睛,在高速上行驶时,必须把空调开到最大,否则根本受不了。
李城表示,刚开始有异味,以为是新车,没太在意,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异味并没有减轻,就去找经销商,4S店工作人员表示,这属于正常现象,并给李先生几个竹炭包,放在车里,并提醒李先生保持车子通风。
但是两个月过后,不见任何改善。李城再次致电该4S店,其工作人员建议做一下全车内饰清洗美容。李城再次照办,结果车内异味情况仍无任何改善。
“现在车内异味仍然很严重,我的诉求很简单,就是希望厂商能够把这个异味除去即可。”李城说。
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3月,央视曾经曝光宝马、奔驰、奥迪等豪车异味问题,当时国家质检总局也介入调查,但是并没有公布调查结果。而在各汽车论坛中,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自2011年开始,就不断有宝马车主反映车内异味问题。
这些异味究竟来自哪里,为什么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汽车市场分会常务副理事长苏晖表示,宝马作为一个在中国市场数一数二的主流豪车品牌,不应该出现这么大的问题,关键还是没把好关。
异味问题多年未解
据央视网2013年3月19日报道,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3月15日刚刚公布的2012年汽车产品缺陷信息投诉情况显示,除了变速器、气囊、轮胎等质量问题之外,车内异味目前已经成为了车主投诉最为集中的问题之一。
央视报道后,一汽-大众奥迪和梅萨德斯-奔驰以及宝马公司均积极作出回应,表示对于报道内容给予高度重视,并立即进行调查。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也正式对上述企业展开调查,并表示此次专项调查工作除对车企生产车型的环保情况进行调查外,还将要求三大厂商自查自纠,并提供相关技术报告。
但至今一年过去了,质检总局官网并未公布调查结果,上述企业对车内异味问题的处理结果也没有公布。
汽车行业评论员张志勇向法治周末记者分析说:“消费者和经销商或者生产企业之间通过一种售后服务的途径可能把问题解决了,所以没有调查结果。汽车三包的解决途径有时候是看不到的。其实更多的解决途径是在背后进行的。”
“任何能够带来营收保障的客户,汽车企业都不敢忽视,只是说车企的解决方法和消费者预期的解决方案存在一定的分歧而已。实践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消费者和厂商就某一个产品的质量问题会产生分歧和纠纷,比如企业可能认为某种问题不是问题,但是消费者则认为这是个问题。”张志勇进一步表示。
对此,法治周末记者发函国家质检总局,询问当年的调查结果以及是如何解决的,截至发稿,未收到任何回复。
关于车内异味问题,法治周末记者致电华晨宝马和宝马中国,但华晨宝马官网的电话一直无人接听,宝马中国客服工作人员表示,由于我们客服中心暂时看不到您实车的具体情况,我们也不是专门的技术人员,无法给您作出一个准确判断,我们会将此情况帮您反馈到经销商店内,这样才能够进行确认、了解和沟通。
而法治周末记者致电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某4S店,其工作人员表示,每个人对皮革的气味敏感度、接受程度不同,既然4S店工作人员表示正常,应该没问题。至于该气味有没有毒,不能确定,您可以进行检测,如果真有问题,宝马公司会给予解决的。
对于这样的解释,李城表示目前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我总不能花40多万元买辆‘毒车’吧。我和家人身体受到的损害谁来负责?”李城说。
或与厂家节约材料成本有关
之所以说“毒车”,是因为2013年央视曝光“豪车内的异味”时,当时专家表示车内异味有可能是车内使用的阻尼材料均为50元到70元的一类致癌物沥青而非环保材料,而该类阻尼材料早已被德国宝马弃用了20年。据报道,厂商之所以采用沥青而不采用环保材料,主要是使用沥青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车主张云(化名)表示,宝马525Li总体来说感觉还好,比如可调节座椅坐起来很舒适、减震效果也好、车内宽敞,唯一不好就是车内的味道有点大。
李城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我当时在附近的几个4S店均看了看,所有宝马5系车味道均十分严重,其他车则没有这种味道。”
汽车分析师封士明向法治周末记者分析说:“这几年,宝马在中国发展非常迅速,现在市场反应不太好可能是因为宝马公司太关注量,而没太关注质。质和量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对量过于关注,质肯定会受到影响。这不仅是宝马公司,也是所有厂家的问题。”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表示,宝马作为全球豪华品牌,要想保住这个品牌,必须保证质量,使品牌与质量相吻合,这样才能够获得较好的发展。
“即使面临降本压力,但是质量稳定性、安全这条红线不能碰。宝马这种企业更应该以身作则,做的更好。”封士明说。
不过,在张志勇看来,车内异味来源很多,比如座椅用的皮子质量问题、塑料问题、减震材料问题等。
“至于该异味是不是因为使用了非环保材料以及达到什么程度,需要找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如果超过政策规定的界限,对人体会产生损害,厂商就应该去回应消费者的诉求,查明问题的真正原因,进行解决。”张志勇说。
国内无强制性规定
“宝马维权群”的群主刘军(化名)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对于车主的投诉,厂家和4S店要么无动于衷,要么告知消费者诉诸法律渠道。然而打官司需要车主提供证明车内存在污染的检测报告,同时,汽车生产厂家对许多第三方检测机构提供的检测报告并不认可,能被认可的国家权威检测机构又通常不接受消费者个人送检,大多数宝马车主面对繁复的诉讼程序以及取证的各种壁垒,最后都放弃了维权。我的车也有严重异味,由于我个人当时闹得比较大,最后宝马公司同意给我退车。”
罗磊则表示,异味问题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因为异味是靠人的嗅觉来感知的,带有主观性,需要用数据来说话的。
封士明认为,近几年关于豪车异味问题应该说是比较普遍的,之所以迟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从根本上来讲,主要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据封士明介绍,目前国内涉及车内空气质量的相关规定仅有《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并不具有强制性。
张志勇对此表示赞同,他表示,这个规定是意向性的、不是强制性的,就是说它对于厂商并没有强制性的约束力。虽然质检总局介入,但是它只能要求企业这么做,并不能强制企业必须按照指南要求做,这是法律法规方面的缺陷,其实我们现在更多的消费者、法律工作者以及社会上许多专业人士都在建议将车内空气的问题做一个强制性的约束规范。
但封士明认为,宝马作为享誉国际的汽车品牌,对中国的消费者应该平等对待,不能对中国消费者反映的问题,不闻不问,甚至忽略,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能借口法律不健全来推卸责任,中国没有标准,企业自身是有标准的,应该给中国客户提供全球统一的企业标准。
张志勇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转变成国家强制性标准,异味达到什么程度需要召回等,都要一一明确。
- 电子商务撑起消费增长“大半边天” 2015/03/25
- 药品电子监管码系统遭质疑 药监局为数据拥有者 2015/03/25
- 国办部署第一次全国政府网站普查 2015/03/25
- “低碳中国行”2015年系列活动正式启动 2015/03/25
- 开展2015年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行业信用评价工作通知 2015/03/24